【健康科普第418期】鼠疫雖是烈性傳染病,但可防、可控、可治!
來源:文/ 公共衛(wèi)生科 薛志琴發(fā)布日期: 2019-11-27
近日,北京市朝陽區(qū)某醫(yī)院確診兩名鼠疫患者。一時間“鼠疫”被推上了熱搜,很多人開始關注“鼠疫”這種疾病。那么,鼠疫到底是一種什么疾病,其傳播方式是什么呢?
什么是鼠疫?
鼠疫是由鼠疫桿菌引起的一種急性烈性自然疫源性傳染病,主要流行于鼠類、旱獺以及其他嚙齒類動物,民間俗稱“黑死病”。人群對鼠疫普遍易感,無性別年齡差別,病后可獲得持久免疫力。
鼠疫的臨床癥狀有哪些?
鼠疫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發(fā)病急,突然寒戰(zhàn)、高熱、體溫驟然升至39-41℃,劇烈頭疼、嘔吐、面部發(fā)紅、呼吸急促、心動過速、血壓下降等,重癥患者早期可出現血壓下降、意識不清等癥狀。
鼠疫分型有腺鼠疫、肺鼠疫、敗血癥、輕型鼠疫和其他類型。
腺鼠疫 腺鼠疫為最常見型,主要特征為腹股溝、腋下、頸部淋巴結迅速腫大,極度疼痛、堅硬,推之不易移動,晚期可化膿、潰破,如果未及時治療,易轉化為敗血癥或肺鼠疫。
肺鼠疫 主要表現為劇烈胸疼、咳嗽,咳大量粉紅色或鮮紅色泡沫血痰,呼吸急促并伴有呼吸困難等癥狀,傳染性較強。
敗血癥型鼠疫 敗血癥型也稱爆發(fā)性鼠疫,是最為兇險型。具有起病急、病程短、死亡率高、傳染性強、傳播迅速快等特點。主要表現為高熱、寒戰(zhàn)或體溫不升,神志不清、昏迷、感染性休克等癥狀。病情發(fā)展迅速,病人多于發(fā)病后1~3天內死亡,尸體成紫黑色,俗稱“黑死病”。
輕型 主要是不規(guī)則低熱,全身癥狀輕微,局部淋巴結腫痛,偶可化膿,無出血現象,多見于流行初期、末期或預防接種者。
其他類型 主要有皮膚鼠疫、眼鼠疫、腸鼠疫、腦膜炎型鼠疫、扁桃體鼠疫等,發(fā)病率低均少見。
鼠疫如何傳播?
鼠疫是典型的自然疫源性傳染病,自然感染鼠疫的動物都可作為鼠疫的傳染源,主要是鼠類和嚙齒類動物。人間鼠疫的主要傳染源是黃鼠屬和旱獺。
鼠疫傳播途徑有三種:??
1.叮咬傳播 主要通過帶菌的老鼠、跳蚤叮咬后傳播。當跳蚤叮咬生病老鼠之后,體內含有病菌,再叮咬其他老鼠或人,然后把病菌傳染給被叮咬的老鼠或人進行傳播。
2.經皮膚傳播 通過接觸患者的痰液、膿液或剝食患有鼠疫病死的動物,鼠疫菌可經破損皮膚創(chuàng)口直接感染,易可引起腺鼠疫、肺鼠疫和鼠疫敗血癥。
3.呼吸道飛沫傳播 主要是通過患有肺鼠疫的病人傳播。患者通過呼吸、談話、咳嗽等方式傳播,通過空氣飛沫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傳播,極易造成大流行。
如何采取防護措施
1.搞好環(huán)境衛(wèi)生
積極滅鼠、滅蚤,防止鼠疫流行。滅鼠過程中投放鼠藥時,要看護好孩子,切忌誤服滅鼠藥。
2.做好個人防護
肺鼠疫流行期間,盡量減少到人多的公共場所,外出時佩戴好防護戴口罩,防止感染;發(fā)現疫情后,要早報告、早隔離、早治療,防止傳播擴散;做好消毒、滅鼠、滅蚤、檢疫等緊急預防處置工作;病人應嚴密隔離治療,病人的分泌物、排泄物要嚴格消毒處理。
3.養(yǎng)成良好衛(wèi)生習慣
注意手衛(wèi)生清潔,外出回家后要用肥皂水清洗雙手;不剝食疫源動物,接觸后一定要清洗雙手。
4.預防接種
免疫接種是預防傳染病最有效手段。在接種疫苗10天后可產生免疫力,1個月后達高峰,6個月后逐漸下降,1年后消失。為保證免疫效果,6~12個月需加強復種1次。普通人群為防止感染,可預防接種鼠疫疫苗;醫(yī)務人員和進入疫區(qū)以防疫點工作人員應進行疫苗接種,在接種10天后方可進入疫區(qū)。
5.預防性服藥
可預防性服用藥物,如鏈霉素、四環(huán)素、多西環(huán)素、環(huán)丙沙星等,口服1周。必要時可預防性肌肉注射鏈霉素,療程7天。
總之,科學防控,做好環(huán)境和個人衛(wèi)生,提高防護意識,鼠疫是可防、可控、可治的。
石家莊市第五醫(yī)院
與新中國同齡,有70余年治療肝病、結核病的歷史;
河北省首家三級傳染病醫(yī)院,集醫(yī)療、急救、教學、科研、預防、保健功能于一體;
省市醫(yī)保定點醫(yī)院;
無假日醫(yī)院,節(jié)假日期間各種診療活動正常進行,方便患者隨時就診;
花園式醫(yī)院,綠化率達到35%以上,是患者治療、康復、休閑的場所。
把信任交我們手中 讓健康從這里開始
相關信息